《老子》編者序
《老子》是《道德經》的前身,《道德經》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。道教在中國歷經了長期的文化浸染,與帝王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及佛教融合;在道教的「人人可透過修行而成仙」的基本教義下,道教的科儀與學說融入了許多「仙師」的「意見」、習俗、儀式與傳說。加上各地原始民俗儀式的摻和,使得一般人無法正確形述「道」是什麼。
追溯《老子》一書的歷史,它被認為是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哲學論述,以孔子(前551年-前479年)問道於老子這個記載推理,此書成於公元前479年以前,漢景帝(前157年—前141年在位)尊其為經;三國時期的大文學家王弼(226年—249年)做《道德經注》成了流傳至今的最早注釋本。也是早期研讀《老子》的權威本。
換個方向,追溯將《道德經》奉為最高經典的道教,據信史記載,道教的創始人是東漢時期五斗米教的張道陵(34年-156年),在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,至南北朝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。所以《道德經》成書於道教成教之前至少500年。
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,《道德經》是除了《聖經》之外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。即便如此,一般到廟裡拜拜的信眾,並不會主動去研讀它,這又是為什麼呢?沒有隨手可得的讀材是原因之一;沒有閱讀的習慣或能力也可能是一個原因,那有閱讀習慣的人呢?也許是因為時代改變,經書中許多文字用法已和現代白話文有所差距,使得它與普羅大眾有一段不小的距離;在加上版本眾多,令許多讀者無所適從。
為了讓大眾能更了解「道」的本源,本書將所有資料匯整梳理,透過原文推復、讀音、白話文及生活應用等,增加可讀性,將目前所有的資料展示於大眾面前,方便有興趣者查閱。
港仔嘴福德宮 主任委員 郭小萍
2021/9/21 中秋
2024/1/22 二改
下一篇:《老子》老子簡介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