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6的文章

中國有南音 台灣有南管

轉貼自2016-06-12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◎ 蔣日盈   「傳統」與「創造」通常被作為對比,「傳統」代表的是保守,「創造」則是創新,兩者似乎在文化「光譜」的兩極。其實兩者不是這樣的「對立」關係,應似樹幹與花葉。樹吸收來自土地的肥料,以及陽光、空氣、水,讓枝幹更厚實,花葉更亮麗。所以文化「創新」應以「傳統」作根底,以全球文化作養分。   在自由廣場,廖世璋教授以韓國的端午節來說明韓國的文化政策,很有同感。我們應反思,是否也該擺脫漢文化的牽絆,建構台灣特色的文化。在此我以過去農村喜愛的雅樂─南管為例,來說明「傳統」與「創造」的互動。   早期台灣的南管,大都聘自中國福建的樂師來教。照理經過數百年的流傳及演變,應已融入台灣本土特色,成為我們的文化資產。尤其在中國的南管,於文化大革命時被列入「破四舊」的打壓對象時,樂師外逃的外逃,未逃的只能噤聲。那時中國的南管已形同放棄,台灣則成為存續南管的大本營,東南亞的愛好者都來台灣交流,台灣的樂團也多次被邀出國去演唱。如此,南管靠台灣延傳生命,如說是台灣文化資產,也算合理。可惜當初學唱的人,以和老師唱的一模一樣為尚,鮮少加入或強調台灣特色。所以當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「世界文化遺產」時,因為在台灣沒發展出本土特色,而硬被搶走。中國把它叫「南音」,諷刺的是,他們已沒有樂師,卻請台灣樂師去幫他們「復育」。台灣僅落得幫人養小孩。   同為「漢字文化圈」的日本、韓國、越南早已擺脫中國的糾纏。我們也應以韓國的端午節為師,以被奪走的南管為戒,擺脫漢文化牽絆,儘快走出自己的路,建構台灣的主體性文化。 (作者為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,台語教師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據說咱們的聚慶堂以前就是唱南管戲的

2016年財務資料

圖片
2016/03/13 - 2016/12/31 帳務資料 於電腦上可點擊連結以觀看 1. 2016年現金帳     1.1. 2016年現金日記帳       1.2.  2016年緣金簿使用記錄 2. 2016年銀行帳     2.1. 2016年銀行日記帳